English

简论“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

1999-12-03 来源:光明日报 张星炜 我有话说

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并实现现代化,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很少涉及的问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重大课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毛泽东与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先后提出了分“两步走”和“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对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所做的重大贡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关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逐步形成的。其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与他关于工作重心转移的思想相联系。新中国建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领导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强调从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就要着眼于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9页)。新中国成立后,在经过三年努力使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即将完成之际,毛泽东及时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上来。正是在实施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步酝酿并形成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上分两步走,从1953年算起,第一步大约用15年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即到1970年左右,完成“一化三改”;第二步大约用50年到75年时间,即在2000至2025年左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现代国防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由于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党和人民遭到严重损失。

总结毛泽东包括赶超战略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反历史经验,邓小平重申并强调了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同时又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赶超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毛泽东提出、周恩来宣布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两步走”设想的基础上,确立了赶上发达国家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又对“三步”作了进一步的量化,即:“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邓小平对实现每一步战略目标的意义分别作了论述。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的意义在于使人民群众能够得到实惠,社会得到安宁,现代化经济建设将得以顺利起步;其次,实现小康目标的意义是:到2000年,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就摆脱了贫困,物质生活就会更加好起来,人的精神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文化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最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意义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富强起来,就能够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构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赶超战略和“两步走”设想的基本思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